[日本單車活動] 旅行的視線 單車領隊Sam的環沖繩紀行
動感姆姆
2021-03-30

疫情期間整理硬碟時翻出的這篇舊文,原載於2013年的<<樂活單車>>雜誌。

 

八年過去了。於此回首,沖繩對我從事單車旅行的意義,非但沒有隨著時間淡去,反而更具意義。

希望本文對於國境解禁後,有意前往沖繩騎車的朋友也能有一些些幫助 : )

 

本文最後的相簿,攝於2010年環沖繩的國際職業組現場,特此為念。

2013年初,攝於古宇利大橋

這麼說來,沒有一次去沖繩是跟自行車無關的。

甚至在最初踏上這個隸屬於北國的南方群島時,就被直直捲入「沖繩自行車」的最核心———以職業車隊 隨行工作人員的身分參與了Tour de Okinawa環沖繩的洲際賽事。

說起來雖然有些嚇唬人,但實際上僅只是協助後勤補給與過程紀錄的任務罷了(笑)。

參加洲際賽事組的國際選手們,由大會安排同住。

至於攸關於沖繩騎車的點點滴滴,最多是在賽程期間,徒坐補給隊車內投以想像的目光。

再充其量的路面接觸,大概是利用首日抵達選手村的下午,趁著選手們整備機械器材的空檔,隨手跨上一台備用練習車,在附近的街巷閒散的溜搭。那個平靜無人的名護街道,因午後陽光的照射而略微籠罩在金黃的色彩之下,在十一月的季節甚至會覺得太過暖和了些。

這個午後金黃的街景,大抵上構成了我對沖繩的首次印象之一。也許在當時,心底已經暗自與此處默許下他日再臨的約定。

2010年11月10日攝於名護市海邊

自行車以外的沖繩也讓我倍感興趣。

位處太平洋西側上緣,舊稱琉球王國的沖繩群島,在近代世界的演進過程中與台灣的命運可說是失之毫釐差之千里。

同樣身處遠東航線、同樣受到中日兩大文明勢力的影響或覬覦、都曾在大航海時代成為活躍的據點…相似的時空條件,卻在時代巨輪的推進間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果。

也許基於這樣的歷史脈絡,讓我看待這條海上的繩索(據當地導遊的說法,沖繩其字義為海上之繩?)又擁有了截然不同的視線。

世界文化遺產首里城,好不容易2019年初才完成1992年啟動的主體修復工程,不料同年十月再次遭遇祝融之災。

 

話說回來,撇除我個人於公於私的淵源,沖繩在近年以來,儼然成為大多數台灣車友的海外單車旅行初體驗。原因何在?

堪稱亞熱帶單車最友善 Bike Friendly之島

客觀來說,不外乎因地理位置接近:旅行天數較短,不需請太多假,旅費也連帶顯得親切。

氣候條件與台灣相似,幾乎一年四季都能騎車。

 

然後與「自行車旅行」更相關的,沖繩大概是距離我們最近的旅遊地點當中,立即能感受到與台灣全然不同的「自行車軟硬體騎乘環境」吧 !

硬體方面,譬如路面規劃與交通號誌。

軟體來說最直接感受到的,則是用路人對於車友的尊重

路上的號誌也提醒其他用路人:環沖繩賽現正舉辦中。

不只一次與車友聊到這個半玩笑似的結論:騎過沖繩之後,才知道平常在台灣騎的"公路"原來算off road。

至於軟體的友善,則舉一個我親自發生的經驗:就在初抵沖繩初出飯店的下午,左駕右駕還沒搞清楚的情況下,過馬路的當下我在路口一時猶豫傻了起來。怎知一回頭才發現身後停了一排汽車,最前面的還是一台大貨車,安安靜靜地等候我這個交通狀況外的(異鄉)單車旅人… 同樣的情境若換作在台灣,也許早就被各種頻率與音量的喇叭聲問候到不知祖宗第幾代去了(笑)

 

總之,每次每次,在飛行時間不超過100分鐘的過程,總不免懷抱起這些前前後後的旅行的思緒。

然後因著各式緣分的聯繫,一次又一次地再度踏上這塊土地,與更多台日車友展開各種形式、計畫內或意料外的相逢與交流,留下屬於我們自己各自不同的旅遊篇章。

小朋友從車窗內展示為車友加油的Fight(加油)字樣。

接下來談談2012的環沖繩之旅。

除了第一次參與環沖繩的身分較為特殊之外,往後幾次都是擔任環沖繩本島323公里挑戰組的隨團領隊而來。

今年(2012)的環沖繩除了在職業組重新改為一日賽而修正為UCI 2.1規格之外,較大的差異大概在於活動日期的改變。

自1989年以來,已經舉辦了二十多屆的環沖繩賽,將活動日期設定於11月的第二周末已成經年慣例。

今年卻首開先例地延後,改為第4個周末舉辦。背後的原因,雖然並未向主辦單位查證,但是否跟過去幾年來,幾乎每年至少有一天下雨有關? (近五年來只有2012與2011兩年在活動兩天完全沒有下雨) 其次是起終點會場的設定,也從名護市街區移往比較靠近海邊的21世紀森林公園。會場腹地雖然較為開闊,但缺點則少了過去幾年較為凝聚的氛圍。

 

環沖繩補給站的特色是採用許多當地小吃或名產,譬如黑糖與麥茶。

補給站動員了所在居民,同時結合地方物產,讓車友得到再出發的滿滿能量之外還有溫馨的人情。

 

除此之外,在賽事服務規格上並無太大差異。

延續了往年:結合居民與在地名產的補給站、沿途可見的啦啦隊、嚴謹的流程控管與回收機制… 也許正因為這些「在地化」的補給規格,才讓不論是來自日本他處或者台灣的車友,即便在語言不通的前提下,也能感受到濃厚的人情暖意。

也許說,透過環沖繩的體驗,除了感受到沖繩騎車的樂趣之外,更能藉此體驗國外活動主辦單位的服務規格與用心,也算是有別於一般出國旅行的另類趣味與收穫。

 

環沖繩完賽關鍵字:逆風、連續坡與市區紅綠燈

每年的環沖繩講座,有別於同業或協會,我們總會邀請參加過環沖繩的達人或選手們,以他們各自的經驗作為分享,提供有興趣參加環沖繩的車友們更多樣的準備依據。

甚至在出發前的團體行前說明會,也都會邀請專業車店技師,為車友進行裝箱教學,並現場協助完成自行車的打包。畢竟這對於首次出國騎車的車友們來說,是最直接需要面對的問題與服務。

應該是國內首創,行前說明會結合單車行李裝箱教學。

對我個人來說,與其將里程、爬坡、關站時間…等「數字」訴諸車友,我更期待參加者都能從踏上那霸機場的那刻就充分放鬆自我心情,以所能張開最大的心靈之眼,來感受環沖繩挑戰路線在你面前所開展呈現的異國景致。

畢竟,出國騎車,雖說是帶有挑戰性質的活動,與其在意是否「完騎」,不如提醒自己,在過程中是否有「玩騎」到,或許還比較實在。

說穿了,環沖繩的挑戰路線既沒有晶片認證,證書上也不會有計時成績。

與其埋頭衝刺、緊盯前輪,不如把握北沖繩山海、南沖繩城鄉的路線差異,藉此認識、感受「何謂沖繩」;在歷經323公里的旅行之後帶回「自己才擁有的沖繩視野」,也許會比幾點到終點、幾點回飯店還有意思,不是嗎?

重要路口除了路標之外,也安排了工作人員協助導引。

 

因此,如果要以最簡短的關鍵字來概述兩天的情境,首日北沖繩的上午會是「海線逆風」。

午餐後則有連綿不絕、騎到你身心放空的連續山坡。

若能在下午起伏的山坡之間頓悟到「下坡順勢上衝法」的奧義,應能有效節約自身的能量消耗吧 (此處大概只有真正參與過的車友能夠心照不宣,哈哈)。

 

環沖繩挑戰組DAY1上午必經必看的海岸線,光看白浪就知道逆風有多逼人,要有一路頂到午餐的心理準備。

一旦克服了首日近190公里的長征,次日南沖繩的城鄉環行,相對來說就像騎車逛大街。

也可採取「7-11騎士」的玩法,利用沿途便利商店進行補給。

不過沖繩主要的便利商店以全家與Lawson為主,「小七騎士」的稱號可能要改一下才符合在地情境(笑)。

 

雖說當地便利店也有類似Power-in一類的能量補給包,但定價平均日幣200多元,若非為了嘗鮮,比較一下口味的差異,還是從台灣直接帶去比較划算。再來,就是在無止境紅綠燈路口的停停走走之間,跟日本車友比手畫腳一番,甚至現學現賣幾招國際車友們通用的騎車手勢也挺不賴的。

環沖繩挑戰組DAY2會經過,但常被忽略。有天空之城美稱的勝連城跡。

沖繩,對於單車人來說

假如要以運動旅遊從業者的角度,以一句話來總結「沖繩自行車」這個命題的話,我會以「CP值最高的自行車旅行地區」來給予註解。

更積極的角度來看,我會期待有這種旅行篇章的形成:最先是透過台灣環島為開端,而後從近處的沖繩建立海外旅遊的第一步;繼而,循東北亞、東南亞的範疇漸進推移,最終能跨出亞洲,抵達環法、環義、環西等自行車文化醞釀發揚的殿堂。

 

會有這麼一天,讓我們彼此提醒與期待。

畢竟,關於雙輪轉動的最初,所謂的可能性不就是由跨上坐墊、踩下踏板的那刻開始啟動的?

在我們第一次完成環島甚至100公里之前,不也曾被他人或自己以為不能。

2013年起,就從沖繩出發,開啟屬於我們各自或狂野或閑散或熱血或浪漫的自行車異國旅行吧!

2013年1月攝於海中道路,當年尚未列入環沖繩挑戰組的路線。

返回動感遊記
立刻報名